首页 > 女生 > 浪漫青春 > 吾号镜水

29.挣扎、矛盾泛起的回忆思考(求二连)

吾号镜水

  

“都快麻木了……”

无力吐槽,国庆假期只给考试之后我们留了一天的休息时间,这一天还不是特意为了我们,只是后辈们要考三天,我们只是沾光而已——想到这里都觉得有种莫名的情绪。

假期过后重新开学,按照我之前的考试“规律”,第一次月考我考得都不咋滴,然后被老妈在家一顿批,后续的一个月弦紧绷,多拧一圈发条,期中考对比上回的月考,在老妈的眼里就能“看过眼”了……

说句不好听的话——这也是她见到一次成绩不好,可能加上工作不顺心,情绪烦躁,责骂我的时候没想那么多,脱口而出的。

“诶,你就不能稳定下来吗?起起伏伏的是真的烦,好了一次就飘,考得不好就低着个头一声不吭,脸色难看,做给谁看哦?恶心……”

家里人不劝,我也低头闭着眼睛,任由她撒气——倒不是家里人也对我失望透顶,在娘家一系关系走得近的一众亲戚,后辈当中,我的成绩是最好的。只是家里人都清楚老妈的脾气,那生气发火嘴巴一打开,就不会中途停下听别人说什么。之前我被训斥的时候,我觉得委屈、不服气的时候,也会回应她两句——不是互相吵架,只是解释原因加申辩。

结果听到前半段,她就没心思听后面了,自顾自地又开始批我了,后半句就因为老妈这个机制,被她说话的声音盖住,她也就自动忽略了。

为什么“一声不吭”,你自己都不懂?说了也白说,我浪费唇舌干什么?还不如不发一言。虽然会被骂“装聋作哑”,总比被她视“解释”为“狡辩”,于是延长说教时间——这样来得更好吧?

这就是我初高中时期,和母上大人不对付的根源所在。好在我虽然在青春期,但逆反心理自始至终都没那么强烈。反映到现实情况就是:毕竟有血脉相连的亲情,我自行约束的理性客观地提早意识到这一点,没有对她有偏激的举动、言辞。但母子之间的这种“保持距离感以维持冷静”,在年长一方看来就是疏离,甚至是冷暴力。老妈在饭桌上也偶尔旁敲侧击地聊到这方面的问题:对老爸的态度就比对她这个老妈要好很多,让她心理不平衡,有点吃醋……

当时我有什么办法?这已经是我能想到的,目前对老妈最平和的相处模式了——理解归理解,但要我完全接受她对我的这种教育方式,不现实,就算一直以“镜水”作为一个自我形象的追求,我也只能说:“现在的我还达不到那种100%的换位思考——为人父母,对子女出于关爱、但方式方法对小辈并不足够亲和。”

我只能说……锅不能都推给老妈,我自己心境还不足够强大,不能同时处理好学业目前的瓶颈突破问题,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还有回家来自亲人的种种感情——是我自己“修炼”不够到家,导致心绪不宁、甚至开始焦躁的时间段,神使鬼差的我做出了一系列错误、回头去想可笑的事情……

不过,这是我当时能做的、自认为最能维稳的方法了——说穿了也有点逃避的意思,但之前,我忽视了逃避,甚至“镜水”作用于这类事情最大的弊病,就是“麻木”。

即便没到“不仁”的程度,但已经够可怕的了。初中时候,一起一落的“心电图”,我觉得还挺好:本来就是老妈要求太严,一张一驰好像呼吸的节奏,最后的大考不是获得了好结果嘛?

无论“前排”还是“后排”,一点起伏都没有那有什么意思?按我刚才的比喻——“心电图”一条直线,那不就翘辫子了吗?

这种理由当然是诡辩的一种,我心里有b数的——不能当着老妈的面,嬉皮笑脸地说出口,那能给关于我学习“一点就着”的她笋干爆炸好吧……但即便是心里动了这种念头,“惰性”就在心里萌芽了。哪怕一开始只是在心里的某个角落,那这也意味着自己“难以察觉”。等到长得有模有样了,再去连根拔起,自己就得忍受比之前更大的痛楚。

人总是矛盾的……

“数学110,语文113,英语126,理综221。”

总分570,这就我瓶颈期的状态:一本线不成问题,但如果我希望卯足劲补强这次觉得自己表现最弱的一两科,下次……

嗯,的确会有长进,但向上冲的空间不大,然后好巧不巧地总会有其他两门的分数下跌一点……

这种平衡我可不可以不要?(官方吐槽:你问问你寄几啊?)

这次嘛……感觉相当平庸啊,如果按照我先前设定好的“80%标准”,相当于每科努把力、憋口气,完全可以达到的目标。

但就是这个看似普通的目标,花了我近一个学期稳定,现在……显然不算完成任务。我这时是真的心里忐忑、浮躁不安了。

也许中考的荣耀,在高三反倒成了一个愈发沉重的枷锁。我的骄傲很少对着别人,“80%”——600的标准也是我骄傲的底线。知道到了高中,知识的难度比初中那是天差地别,但以百分比降了标准,百位数还不能保住,自己屡次三番达不到自我要求……

这不是“反思”的事情了,我是会自责、懊丧、消沉的。但……用脚指头想都能预见:我回家之后,肯定会二次沮丧,因为老妈的说教。

所以,这个“闭环”恰恰对我而言是最伤的——我有耳朵起茧的“麻木”,但又不是油盐不进的那种“不仁”。双倍的负面情绪并不能像一些文字里说的,“化悲愤为食欲”这么简单,话说我打小就不是一个吃货,至少目前来讲,精神还是口欲都不至于。

负面情绪在下个月考试“证明自己”之前,回想起来可笑的“自尊”,叠加上自己原初的内向性格,让我很少对人倾诉这方面的苦闷、烦躁。

何以解忧?正常逻辑的话肯定接一句“唯有做题”啊——“我tm肝爆。”但迟迟不能突破,积压的情绪越来越多……

也许我心里早就明白:不是长久之计。这么犟着自己,要么在伤到自己之前成功宣泄,皆大欢喜;要么,内伤的同时,还有可能波及他人。

但我这回就是轴了——心有不甘,非要头铁一波。这次考试还没到我心态的临界点,而越到高三后期,伤害就越大。结果会是有惊无险,还是……

“车到山前必有路。”虽然我对霓虹车一概不感冒,但这句广告语还是有、东西的……

我现在都没有余裕“遥想”不远的未来了——先静默地听老妈的“鞭炮”,偶尔再抬眼看一看她紧皱的眉头吧。

“她……切实地在慢慢变老,哪怕现在表面上、大部分时间,看不出什么。”

“虽然不认可她对我的方式,但我们的方向是一致的,那么屏蔽她的一些在我听来刺耳的话,就是最大限度了——不能一时冲动,逆反着干,谁都讨不到好,这才是最蠢的举动。”

某些时候我会突然意识到:适应年龄段的“单纯”,才是能让你获得最快速、最高上限的成长的“燃料”。

初中的我,等于是提前“透支”了一部分中学六年时间的“心无旁骛”——那是真正的单纯,一心向学,当然会有回报;高中后半程,我的想法不囿于为高考成绩而努力——我会贪求更多。基础可能就是中考的成绩斐然,自我要求不自觉地就成了“自我奢求”:成绩要维稳;从老师的言谈举止中,不光获取对应学科的知识,也要学到几分他们与人交流的方式方法;结识朋友不仅为了玩乐兴致,也要为我今后步入社会工作,一条条人脉铺路……

第二点还勉强能理解,最后一条放在高中生、未成年人身上,能有这种想法……说好听点可能叫“成熟得过度”,难听的话就有“市侩”的意思了。这可能是在大学时期,大多数同学不在本地念书,也就没有家里人的支持可供依赖,他们首先萌生了这样的意识。

所以其实评价为“市侩”是有点偏激的——不过多牵涉到金钱、校内权势的东西,这种意识顶多是“自身利益的合理争取、经营”。我现在就像是摸到了这个边缘,乍一看似乎是好事:比一部分同龄人先一步成熟。但过早地思考大学后期、甚至步入社会的事情,分散自己的精力——这是不争的事实。

然后步入社会的“单纯”——大部分人能达到的最高层次——当然不是当你获得第一份工作,面对上级时的沟通、与同事相处的紧张、局促,萌新意义的单纯,而是大智若愚的装憨。

周围人谁对你有善意,谁不想你好?自己审时度势:什么时候应该干什么,要忌讳、避开什么?懂得过刚易折,学会夸赞、甚至拍马屁的同时,又不会卑躬屈膝丧失尊严……

第三阶段的成熟,才是现在更适合这个时间段的“我”——因为青春期的执拗,让我倒退回真正的单纯,我觉得更难做到。

虽然成长速度比“心无旁骛”的第一阶段的真·单纯要慢,起码要比第二阶段快一些吧。只可惜,我还没想得那么远、那么深刻。也许思想水平能到达,但现有的环境干扰我,无法静下心来分析问题到这种程度……

在外公外婆的帮劝下,说教暂停了,表决心还是有必要的,老妈白我一眼,挖苦一句:“希望你下次能兑现你说过的话。”月考总结就算暂告段落,于是我又马不停蹄地进入下一轮考试备战的循环。

上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