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男生 > 奇幻玄幻 > 燃起来吧符文与ACG!

设定解释

燃起来吧符文与ACG!

  

本部分主要对第一卷第三、六话涉及的设定进行解释说明,希望有助于看不懂的童鞋理解。

还有就是——虽然感觉说出来会导致收藏猛降——今后较长一段时间不会在正篇谈及魔法本质理论,但事实上艾丽莎·卡洛琳娜目前揭示的所谓「魔法本质」还只是比较粗浅的部分,真正的猛料会在第五卷左右开始放出,敬请期待。

——————————————————————————

「符文、魔法阵」

不同于一些动漫中的设定,魔法实际上是一个极其庞大、复杂的体系,其中至关重要的是符文和魔法阵。魔法阵就是多个符文的组合,少的可以只有两个甚至只有一个单独的卡尔洛符文,多的可以有上万个符文的复杂组合。

魔法阵决定术式效果。根据艾丽莎的假说,魔法的本质是打破物质守恒,凭空创造基本粒子,而光凭人的意志精密控制它们的生成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需要符文或魔法阵来充当工具,即先在包括空气的特定材质上绘制出符文,然后通过某种方式激活它。包括科学派在内的大多数魔法师将该过程描述为「向魔法阵里导入魔力」,艾丽莎对此则尚无定论。

同样根据艾丽莎的假说,在绘制时,由于微量粒子泄露产生状若「魔力」的东西,符文通常会发出荧光,其色泽与粒子种类和间隙有关。

符文或魔法阵可以预先绘制在物体上并随时取出使用,也就是纹装,然而出于某种原因术式效果会打折扣,一些魔法师对此的解释是「投机取巧的做法令使用者对自己的信仰产生动摇」。另外,默念、说出术式的名字或相关内容可以集中注意力,增强术式效果。

历史上的魔法师们虽对魔法本质所知甚少,但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符文与基本粒子的对应关系,即具体来说符文和魔法阵如何控制基本粒子的生成。他们将符文分成了三大类。

「元素符文」

物质元素的象征,是魔法阵的核心,术式的基本效果取决于元素符文的种类、数量、排列与组合。元素符文曾经是对应「火」、「水」、「土」等自然属性,但因为不够接近魔法的本质而被科学派淘汰。目前的基本元素符文完全是字面意义上地对应元素周期表中的化学元素,已有的共79个。基本元素符文虽然数量多、组合繁琐且需要较高自然科学水平,但具有机械化的优点,深受科学派魔法师的喜爱。

「压缩符文」

最难、最复杂的符文,用于在魔法阵中书写术式的相关典故,也是最早的人工语言,源自拉丁文。最初,宗教派魔法师发现在魔法阵上抄写几行赞美耶稣的话可以加强术式效果,术式典故的技巧由此沿袭下来,但后来他们觉得这么写实在太慢了。出于对绘制魔法阵的效率的极致追求,魔法师们发明了这种符文来在保证准确度的前提下最精炼地叙述典故。开始仅仅是简化单词并去掉一些不影响句意的功能词汇,后来逐渐被发展、完善为一种非常成熟的人造文字,效率平均是现代英语的七倍、汉语的五倍。

「结构符文」

魔法阵中的点、线、圆、多边形以及装饰用花边等,用来构建魔法阵的框架,有序、精确地组合起属性符文和压缩符文,甚至连接复数个的魔法阵。结构符文的数量、排列甚至绘制角度等都有许多技巧,会对术式结果尤其是安全性造成一定影响。为保证魔法阵的稳定性,结构符文通常较为对称,圆、六芒星等是常用的图案,而七芒星、不规则曲线等若非必要则会尽量回避。完全不具对称性的魔法阵目前仅肖瑾的「资讯爆发」一个。

「卡尔洛符文」

并不是独立于三大符文外的另一种符文,而是指让某个符文在魔法阵中同时充当三大符文中的两类或三类,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绘制魔法阵的效率。如「资讯爆发」中的外星语「我在这里」既是结构符文也是一种特殊的压缩符文,其它魔法阵中用排列成环状的压缩符文来充当结构符文也十分常见。这种技术含量爆表的技巧由中世纪的天才魔法师卡尔洛·赛凡提斯发明,故沿用本人的名字以示纪念。

另外,符文或魔法阵的很多属性都能对术式效果造成一定影响,例如压缩符文书写的笔画粗细、深浅、颜色、载体质地甚至时间等全部都具有魔法意义,可以利用这点对术式进行微调。

「魔法本质」

魔法阵决定术式,具体表现为元素符文决定效果,结构符文调整效果,压缩符文增幅效果,魔力则是魔法的本源,因为一把它注入魔法阵就会让魔法阵生效——长期以来这是魔法界的普遍共识,甚至为宗教派魔法师所认同。然而,具较高探索欲的魔法师会进一步对魔法阵更具体、更本质、更微观上的作用机理产生疑问:各种符文究竟是通过什么方式令术式起效的?

魔力是什么东东?它是一种粒子还是一种波,或是完全未知的东西?为什么「将魔力注入魔法阵」就可以发动术式?可以用显微镜之类的观察发动的具体过程吗?为什么三大符文分工鲜明?它们的画法有本质上的区别吗?还有——为什么大多数魔法师必须以魔法阵为媒介释放术式?

艾丽莎就这样百思不得其解,每天都在自家的地下基地盯着自己画的魔法释放流程图看半天:

绘制魔法阵

产生魔力

将魔力注入魔法阵

魔法阵被激活(此后的流程与肖瑾相同),伴有大量魔力产生

术式生效

看不出个所以然。

怎么看都无法参透其中的奥妙,无法破解那一大串疑问。

真理垂青于勤奋的科学派魔法师——艾丽莎本只是把这作为一个研究方向,花大钱购置了强子对撞机,并将一部分魔力导入环形加速轨道进行撞击。受理论物理熏陶的她幻想着魔法中的基本组分——魔力能跟物理学上的基本组分——基本粒子扯上关系,这样或许就能解释或推理出魔力的某些性质。

结果比她想象的好一百倍:所谓「魔力」其实完全是基本粒子。

艾丽莎没有将这个结果公布,但她本人可是为此接连兴奋了好几天,在床上滚来滚去(那时她家还有床)。该成果表明,魔力是纯物质,是完全能用当代科学解释得通的东西。即是说,在魔力是纯物质的前提下,上述流程图的第五步,即紧接着魔力产生的一步「术式生效」理应也是纯物理化学过程——涉及各种基本粒子的碰撞、组合、反应。而一切含「魔力」的字眼也可以用「基本粒子」代替。

所以,按照艾丽莎的理论,流程图可以被改写成这样:

绘制魔法阵

(以某种未知手段)产生基本粒子

将基本粒子注入魔法阵(产生了诱使下一步的某种未知变化)

魔法阵被激活,伴有大量基本粒子产生

各种粒子进行复杂反应,宏观表现为术式生效

也就是说,魔法与当代科学的不兼容之处仅在于凭空出现的基本粒子,即打破了物质守恒。

乍看上去很不可思议,为什么魔法会跟物理学上的基本粒子有关系?而且居然说术式效果是一连串物化反应?但仔细想想的确不存在什么矛盾。当你看见一个魔法师丢出一个火球,或者魔法弹,你感觉很不可思议,认为这很神秘且超乎科学之外。但在假设魔法师能凭空创造物质、能打破质能守恒的前提下,这个过程何尝不能用科学解释?我为什么不能说他创造了一团氢气并将它点燃,或者创造了一个密度适当的离子团、赋予其动能并击出?

于是我们得到结论:术式生效的本质是一连串的物理化学变化。至于生效前的2、3、4步,我们暂且不去管它。

然后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出以下推论——术式效果换言之即为一大团基本粒子反应后的终态,而反应终态由反应初态决定,即由基本粒子的初始种类、数量、位置决定。而我们同时也知道,魔法阵决定了术式效果,故作出合情推理:魔法阵决定术式效果的微观本质是魔法阵决定了基本粒子的初始种类、位置、数量。而根据三大符文各自的特性又可以联想到,决定基本粒子种类的是元素符文,结构符文控制基本粒子凭空出现的位置,压缩符文则影响基本粒子出现的数量。

以上推论几乎完美解释了术式生效的过程,但在那之前仍有一些本质性问题悬而未决,包括流程图的2、4步中基本粒子是如何凭空出现的、是不是魔法师动动脑筋它就真的能出现等等。尤其令人瞩目的是第二步无需魔法阵作为工具。显然仅仅「产生」基本粒子的话并不依赖魔法阵。

这就解释了所谓的「魔力爆弹」,即以自身为中心创造魔力而产生的小型爆发(肖瑾的「资讯爆发」实质与此类似),该过程常常在魔法师激动时不自觉地发生,且当然并不需要绘制魔法阵。再联系肖瑾这一不用魔法阵就能使用术式的特例,不难得出又一猜想:魔力(即基本粒子)的产生不需要魔法阵,甚至排列和控制也不依赖魔法阵,只不过精确地做到后者对绝大多数魔法师而言极其困难。

可以感性地认识为,魔法阵就如同一个模具,在激活生效后能将穿过它的「魔力」进行定型,从而达到所需的效果,当然这种比喻意在形容魔法阵的效果,与它的具体形状并无关系。

以上即为艾丽莎·卡洛琳娜迄今为止整理出的假说。


上一章 目录